19世纪法国艺术家们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感召,紧随时代的步伐,反抗服务于皇室、注重奢华的洛可可风格,而用回望古典艺术的方式从精神层面来矫正浮华的社会风尚。当时的学院与沙龙为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美术流派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与创新的契机,使得艺术在时代改革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出了贡献,不仅促成了法国艺术的全面繁荣,也使法国成为19世纪世界艺术的中心。
此展览将集中呈现从“法国大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艺术以及以巴黎为中心的法国社会风貌,参展的103件学院派艺术精品均来源于世界闻名的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展品包括学院派代表艺术家多米尼克•安格尔、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帕斯卡•达仰-布弗莱等人的油画精品,以及创作了巴黎凯旋门浮雕《马赛曲》的著名雕塑家弗朗索瓦•吕德的雕塑作品。特别是安格尔的以《朱庇特与忒提斯》为代表的三幅油画精品,尤为值得关注。观众将通过展览感受艺术在法国社会改革进程中迸发出的创造力和生机。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美的圣殿
自路易十四时期开始,君王们就居住在凡尔赛,但巴黎仍然是法国首都。这座高卢人的城市当时环绕着塞纳河两岸:在中世纪,城市沿塞纳河右岸(北向)绵延展开,自卢浮宫开始,直至杜伊勒里宫。对面的左岸(南向),是学生密集的城区,有1253年就已存在的索邦大学和拉丁区。在两岸之间的西岱岛上,有主教们施令建造起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1831年,维克多·雨果在其同名长篇小说中再现了一个15世纪的城市。当年的卡西莫多从塔楼上凝视老巴黎,读者们如今依旧能寻到些许痕迹。19世纪,巴黎已大大超越了旧时的城防工事,但是从亚历山大·仲马到马塞尔·普鲁斯特,这些作家谈及的总还是在全法产生影响力的老巴黎。
学院的培养
两幅关于巴黎风光的作品拉开了整个展览的序幕:一幅朝向卢浮宫,另一幅朝向西岱岛。这两幅作品将我们的目光定格在1846年,起始点则是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所在地,这也符合建筑师菲利克斯·迪邦的设计初衷。19世纪,艺术家在学院接受的培养基于对人物形象研究,分别参照古典理想的雕塑范本以及现场模特,此外还同时需要进行解剖学层面的研究。循照着雅克-路易·大卫及其弟子多米尼克·安格尔所定立的规序,学生需要大量练习素描:“素描,艺之操也”,这是安格尔不懈奉守的箴言。一旦掌握好素描技艺,备考的新生就容易进入绘画、雕塑或版画类的指导画室。在1863年之前,画室都分布在学院外部的巴黎市区中;后来才进入学院内,由行政部门委任的各个画室指导老师也分别执管一室。除了部分理论方面的教学,学院实质上也是一个竞赛之地。首先要根据素描能力的好坏来对学生作出评判,及从学生是否通过入学考试来评判,要成为美院的正式学生,入学考试则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敲门砖”。此外,也有一些竞赛以表现人体为专项,不论是“油画人体”还是“半身躯干人体”作品,所画的模特皆为男性。女性艺术家,依然被隔离在学术院和美院的围墙之外,直等到1897年,女性学生才被接收为正式的学生,到了1925年,才终于有女性艺术家摘获罗马大奖。
来源:http://www.chnmuseum.cn/Portals/0/web/zt/20180131AcademyandSal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