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反映心不断认识并逐步积累提炼的结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
学生是自己心理素质发展的主体,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必须作用于他们才能产生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用强制手段去逼迫学生,只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和发展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保证各种教育措施产生整合效应。因此在心理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心理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
主导性原则是指心理健康的教育者,要充分认识自身在教育准备和教育设计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创造性地实施针对性教育。贯彻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关键是要处理好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倾听学生的需要与内心体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出发,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实现的教学材料、方法和手段,保障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充分实现,促进学生自知、自觉和自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