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继教天地 >> 继教资讯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7-12-07 访问次数: 字号:[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论•教育篇

  按照党的十九大的部署,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在这幅蓝图中,教育现代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思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前进行顶层设计,是教育理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职责和应尽义务。

  教育强国的未来预期和愿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两步走: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强国”需要“强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现代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数和在校生数均居世界之首,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发展水平已经位于中高收入国家之列。可以称之为“大”,但远远不能称之为“强”。早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已明确提出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的目标。今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已经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到目前为止,学者们所研究的“教育强国”“教育强省”“教育强市”,基本上是在教育现代化范畴与意义上的讨论。

  教育现代化意义上的“教育强国”应是何种模样?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勾画:

  首先是一种客观的、公认的国际比较。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准,其中包括教育公平程度和教育质量水平,包括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和保障水平。高等教育不仅要进入普及阶段,而且国内一流高校要进入世界前列,为此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双一流”建设。30年后,中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在亚洲名列前茅,也应在世界名列前茅,要有一批高校进入世界排名前50位。

  其次要能够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充分满足国家需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国的教育要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源源不断的智力和人才支撑,这就不仅需要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普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包括具有“工匠精神”的各类职业的从业者;不仅需要各类学术性的人才,而且需要高水平、高精神境界、高技能的“大国工匠”。从今天来看,无论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从业者,还是“大国工匠”型的领军人才,都无法满足国家需要。目前已经在职业教育中形成共识,加大培养力度,但更需要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提倡“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培养“大国工匠”的精神和气质。

  再其次,最为核心和最为根本的尺度应是“人的全面发展”,即全面提升国民素养,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个性发展,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有尊严、有涵养、有见识、有胸怀的人,从而快乐而幸福地生活和工作,成为世界各国都尊重的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而不仅仅是因为你有钱、能购物、玩遍世界各地拉动了经济而“欢迎”你。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中国教育应充分体现和传承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传统,这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血脉,是中国人能够自立于世界的根本。如何培养具有中国基因、世界胸怀的中国人,再次严肃地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把“美丽”这个关键词写进了中国的强国梦,同时强调通过人类共同体的建设形成“洁净美丽的世界”,意义十分重大。

  教育如何“美丽”、如何“和谐”、如何“洁净”?目前,在社会外部环境对教育干扰过多、社会心理对教育期待过高的背景下,学校教育也深陷“过度竞争”的应试状态。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如何通过建设一个美丽的教育世界,培养美丽的中国公民,从而影响和建构未来美丽的中国和世界?值得深思。

  系统架构现代教育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思想、战略规划和战略路径,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特别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全面性、一体化、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等,强调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共思、共筹、共建、共享。有专家评论,这是运用战略思维分析判断形势、运用战略思维把握大局、规划未来的典范。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教育体系的系统架构。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结构。

  一是从全面性的角度看,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但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社区教育、社会教育体系。现在是明显的“一头长一头短”,农民教育、职工教育、闲暇教育、老年教育供不应求,无法全面满足社会需求。距离“时时能学习”“处处能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还有明显的缺项和短板,还无法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从一体化的角度看,我国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一体化程度还不高,短板和“不通”明显,还需要不断完善。如学前教育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齐,义务教育需要得到更充分的重视和保障,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需要加强融通,高等教育需要尽快推进区域范围甚至全国范围的学分互认,进一步扩大面向所有公民、所有年段的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

  三是从开放性的角度看,需要进一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对内对外开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建设社区和社会共谋教育、共建教育、共享教育的格局,充分面向社会开放学校资源,面向学校开放社会资源;同时要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与国际教育规则有效衔接,全面推进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的科研、教学、师资、文化等国际交流要更为丰富和多样。

  四是从包容性的角度看,目前的教育体系缺少包容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弹性空间,各级各类教育的同质性较高。增强教育体系的包容性,不仅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而且要特别关注残疾儿童和弱势儿童,更不能无视“资优儿童”和“天才儿童”的存在,把尖子学生培养成“庸才”和“蠢材”;不仅要办好每一所学校,而且要办出多样和特色的学校,以满足人民群众自主选择、更高选择的美好需要;不仅公办教育要强,民办教育也不能弱,要形成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竞争。

  五是从创新性的角度看,现代教育体系的完整架构,需要以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为重要驱动,以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学校各个层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的现代化,只有政府的积极性是很不够的,需要市场和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量投入,但显然缺少制度设计。办现代化的教育,只加强行政管理是很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的自主发展和专业发展,这需要有政策和制度创新予以切实保障。

  综上所述,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要推进结构向更高层面“演化”,就必须做到“三重”和“三通”。所谓“三重”,一是从年龄段来看,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和老年教育;二是从类别来看,要更加重视企业培训、农民培训和面向所有成人的社会教育;三是从性质来看,要高度重视并立即建设超越工作和职业,与人的生活快乐、生命幸福密切相关的闲暇学习和休闲教育。所谓“三通”,一是从层级来看,高中教育要与高等教育有效贯通,高中生要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大学校园、实验室、课堂,大学教授要有更多可能给高中学生开设选修、先修课程;二是从类别来看,普通教育要与职业教育有效融通;三是从区域来看,学校教育要与社区教育有效沟通。“三重”和“三通”的现代教育体系,就是促进人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终身教育“立交桥”。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变化,二是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变化,三是从人的片面发展到全面发展、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到社会全面进步的变化。在这样一种重要判断和形势分析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大目标,并进行了全面而充分的强国部署。

  沿用上述分析,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即从量到质的转变,从不充分到充分、从不全面到全面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我国全面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程度不断提高;最近十多年我们不断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和结构,以义务教育为重点,推动向下延伸普及学前教育,向上延伸普及高等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日趋合理,职业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一批高职院校建立起来。进入新时代,需要有新作为,需要有能够带动教育全面进步的新核心、新载体、新抓手。

  教育“强”起来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努力让每一个人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来带动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带动教育的进一步公平,带动教育体系和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带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与变革。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和新阶段,这个“新”就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新”,就是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要驱动建设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更加完善的教育结构、更加美丽的教育环境。建设教育强国,强就强在教育质量,强就强在努力实现具有世界一流标准、内涵、水平的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全面”,要求办好每一所学校,而不仅仅是少数学校。各级各类教育、各学段的每一所学校,都要根据国家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实现从数量到质量、从外延到内涵、从规模到效益的转变,真正办出学校的特色、品质、文化。对未来的中国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内涵、特色和文化的更高标准。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全面”,要求教好每一个学生。各级各类教育的每一所学校,都要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全面”,要求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彻底改变“多慢差费”“投入高、效益低”“拼时间、拼体力”的培养方式,建立一种体现时代精神、充满人文关怀、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建立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文化与教学文化。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关键是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核心是建立体现时代性、先进性、多样性、适切性、个性化的学习与教学方式。面向未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课程与教学,是建设教育强国省、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应有作为、应尽责任。

  (作者系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7年11月30日第6版 版名:理论周刊•教育科学

 


相关新闻
文化自信是中国道路的根基2017-12-07
关山无限——纪念关山月诞辰105周年作品展2017-11-07
护行天下——华侨护照展2017-10-01
我市举办沈阳——北京处级干部对口培训2017-09-29
海淀区举办2017年人事干部培训2017-09-29
党员推荐信怎么写2017-09-12
厦门金砖峰会将凝聚全球化发展共识2017-09-07
分享到: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热点新闻 更多>> 
最新课程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文件搜索 更多>> 
标  题:
文  号:
年  度:  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