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国惠民的道德思想
例①《后汉书•马援传》语:“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中耶?“
释义:男子大丈夫要死就死在边疆战场,用马皮包裹尸首,送回来安葬了事。怎能赣在床上,在儿女身边消磨时光呢?
例②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释义:先为天下人的忧虑而忧虑 后为天下入的快乐而快乐。
例③曹魏时曹植《白马篇》诗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释义:好男儿应献身国家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做如同回家一样。
例④唐代齐已《君子行》语:“荣必为天下荣,耻必为天下耻。”
释义:荣耀,必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而感到荣耀;耻辱,必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衰败而感到耻辱。
例⑤南宋文天祥《正气歌》诗句:“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
释义:在国家或个人遇到艰难危急的时刻,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节如何;古往今来许多胸怀正气的仁人志士们的名字,将永垂史册,万古不朽。
例⑥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释义:人生必有死,但要死得光明磊落,留下一片赤心光照史册。
例⑦宋代陆游《病起书怀》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释义:虽然地位低下,也不敢忘记为国担忧;事情定局,须待盖棺之时。
例⑧三国时诸葛亮《后出师表》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释义: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
例⑨清代林则徐《云左山房诗钞》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释义:倘使有利于国家,我可以用生命做奉献;怎能因为是祸就躲避,是福就争取呢?
例⑩《管子•治国》语:“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释义:治国的方法,一定要先使老百姓富裕起来。
例⑾《苟子•富国》语:“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
释义:富国的方法,是节省国家开支,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并善于贮剩余资财。
例⑿唐代魏征《群书治要•政要论》语:“善治国者,不尤斯民而罪诸己,无责诸下而求诸身。”
释义: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出了问题不怨恨民众而是问罪于自己,不责怪下属而是归咎于自身。
例⒀《左传•哀公元年》语:“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
释义:国家兴盛,是由于治国者像关照伤员一样爱护人民,因而积下了福;而国家衰亡,则是由于治国者把老百姓视如灰土草芥,因而种下了祸根。
例⒁宋代程颐语:“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释义:执政的方法,要以顺应民心、改善人民生活、安民而不扰民这三件事作为根本。
例⒂明代张居正语:“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释义:实现国家安定的关键,就在于使老百姓安心;使老百姓安心的办法,不过是体察老百姓的疾苦罢了。
2、清正廉明的道德思想
例①《论语•为政》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释义:为政者若能以自身的德性为本,那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不用动,而无数星辰却围绕着它旋转。
例②宋代吕祖谦《官箴》语:“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释义:做官的办法只有三件事,一是清廉,二是谨慎,三是勤奋。
例③宋代欧阳修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释义: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可以把自身葬送。
例④清代朱舜水语:“公则生明,廉则生威。”
释义:公正使人明白事理,廉洁使人产生威信。
例⑤《汉书•郑崇传》语:“臣门如市,臣心如水。”
释义:登我之门求见的人虽然很多,我的心却像水一样洁净。此语为廉洁奉公、不弄权谋私的清官的自白。
例⑥明代于谦《入京》诗句:“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释义:我只带有两衣袖的清风进京去朝见皇上,免得让老百姓指着脊梁骨说短道长。此语表达_r清廉的地方官尊重民意、决不肯行贿送礼巴结皇上和朝中大臣的铮铮铁骨。成语“两袖清风”源于此。
例⑦《左传•亵公十五年》语:“我不以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释义:我把做官不贪视为至宝,你把玉石视为宝贝;你如果把玉石送给我,咱俩就都失去了宝贝,不如让咱俩各有自己的至宝吧。
例⑧宋代苏轼《前赤壁赋》语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释义:假如不是我所有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例⑨隋代王通语:“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释义:清廉的人常常为无所求取而快乐,贪婪的人总是为私欲不得满足而忧伤。
例⑩明代罗贯中语:“宁可清贫,不可浊富。”
释义:宁可清廉地过着贫苦日子,也不能不义而富。
例⑾《三国志•鲁肃传》语:“贪而弃义,必为祸阶。”
释义:贪财而背弃道义,一定会招致祸端。
例⑿汉代桓宽《盐铁论•疾贪》语:“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治身。”
释义:要想影子正,就必须端正投影的标杆,要想下面的人廉洁,自己首先要做到廉洁。
例⒀宋代陆游《春日杂兴》诗句:“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
释义:只要当官为吏的清正廉明,乡民百姓就会载歌载舞、其乐融融了。
例⒁宋代罗大经诗句:“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
释义:富贵有什么值得追求的?节操才是应该看重的。
例⒂《孟子•滕文公下》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释义:富贵不能迷乱其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其志向,威武不能屈服其节操,这才叫做大丈夫。
3、广开言路的道德思想
例①汉代王符《潜夫论•思贤》语:“尊贤任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
释义:尊重和任用贤能之士,听信和采纳忠谏之言,才能安邦治国。
例②唐代吴兢《贞观政要•纳谏》语:“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释义:众多的人唯唯诺诺,还不如一个人的直言诤辩。
例③唐代周昙诗句:“谔谔能昌,唯唯亡。”
释义:刚直之士的诤谏能使国家昌盛,唯唯小人的讨好只能导致国家衰亡。
例④《资治通鉴•周安王二十五年》语:“人主自臧(zāng),则众谋不进。”
释义:做主人的自以为是,那么大家就不会献计献策了。
例⑤《吕氏春秋•达郁》语:“人主贤则人臣之言刻。”
释义:君主贤明通达,那么臣子就能言无不尽。
例⑥《国语•周语上》语:“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释义:治理河水的人,导引水流使之畅通;统治老百姓的人,引导人们畅所欲言。
例⑦《新唐书•宋务光传》语:“乐闻过,罔无兴:拒谏,罔不乱。”
释义:治国者喜欢听到别人的批评,国家就没有不兴盛的;治国者拒绝别人的谏言,国家就没有不陷入乱局的。
例⑧汉代桓宽《盐铁论•刺议》语:“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臻(zhēn),专己者孤。”
释义:见得多的人知识广博,听得多的人聪明多智,拒绝谏言的人闭嚣塞听,独断专行的人陷于孤立。
例⑨《吕氏春秋•听言》语:“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
释义:听到的意见不可不详加考察,否则便会好坏不分;好坏不分,就会造成莫大的乱子。
例⑩汉代刘向语:“节欲而听谏,敬贤而勿慢,使能而勿贱,为人君能行此三者,其国必强大。”
释义:节制私欲而听从规谏,尊敬贤人而不加怠慢,任用能人而不予轻视,做国君的能做到这三条,他的国家一定会强大起来。
例⑾《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语:“下无言则吾谓之喑(yīn),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喑,非害国家而如何也。”
释义:臣子不发表意见,我认为这是哑;国君听不到意见,我认为这是聋。又聋又哑,怎能不危害国家呢?
例⑿《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语:“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释义:多方面听取意见,就能明察清醒,只听一面之词,就会暖昧糊涂。
例⒀清代唐甄《潜书•抑尊》语:“直言者,国之良药也;直言之臣,国之良医也。”
释义:直谏之言,是国家的上好药品;直谏之臣,是国家的高明医生。
4、克己省身的道德思想
例①北宋欧阳修《答李诩书》语:“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
释义:不修养自己的品德,即使原先是君子也会沦落为小人;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即使原先是小人也能变为君子。
例②《尚书•大禹谟》语:“满招损,谦受益。”
释义: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会得到益处。
例③《论语•子路》语:“言必信,行必果。”
释义: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有结果。
例④清代朱柏庐《治家格言》语:“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释义:做好事想让人看见,不是真心做好事;做坏事怕人知道,就是大坏事。
例⑤《论语•卫灵公》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义: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
例⑥北宋林逋《省心录》语:“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释义: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就会少犯错误。
例⑦《论语•里仁》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考虑如何向人家学习;看到不讲道德的人就要往内心里自我反省,想想自已的行为有无和其相同的地方。
例⑧《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释义:一件好事,虽然很小,也要去做;一件不好的事,尽管很小,也不要去做;惟有贤智和高尚的品德,能够使人信服。
例⑨《论语•子路》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释义:如果做官的本身为人端正、行事公正,那么,遇事即使不下命令,属下也会按法规行事;其本身为人不端正、行事不公正,即使三令五申,下属也不会听从。
例⑩《论语•颜渊》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释义:从政就必须公正。你带头做人做事正派,下面的人谁还敢不正派呢?
例⑾《荀子•礼论》语:“君子敬始而慎终,始终如一,是君子之道,礼义之文也。”
释义:君子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始终如一,这是君子的原则,礼义的制度。
例⑿《老子》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释义:做任何事情倘若结束时如同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了。
例⒀晋代葛洪《抱朴子•极言》语:“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评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释义:要搞好道德修养,就要谨慎地对待细微末节,不能因小进益不足道而忽视修养,也不能因小损害无伤大体而不加防备。
例⒁唐代白居易语:“修己者,慎于中也,傈(lì)然如履春冰。”
释义:修身要内心十分谨慎,如履薄冰般战战兢兢。
例⒂《吕氏春秋•先己》语:“欲胜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释义:要想战胜别人,必须首先克服自己的弱点;要想评论别人,必须首先评论自己:要想了解别人,必须首先了解自己。
例⑩东汉蔡邕《女训》语:“面一日不修,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人心。”
释义:脸一天不洗,灰尘污垢就会使它肮脏;心里一天不想着从善,恶浊不正的念头就会乘虚而入。
5、民为邦本的道德思想
例①北宋毛安石《上神宗皇帝书》语:“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
释义:民心对于国家君王:来说,就像树木要有树根,灯要有油,鱼要有水,农民要有土地,商人要有钱财一样重要。
例②《晏予春秋•内篇问上:》语:“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
释义:看轻自己而看重民众,约束自己而广施于世人。
例③东汉张衡《东京赋》语句:“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释义:水能够浮船,也能够翻船。其深刻的寓意在于通过讲水和船的火系,说明民与官的关系,老百姓好比水,官好比船,水既可以托着船安全驶达彼岸,也可以将船弄翻,使船毁人亡。
例④《国语•周语上》语:“防民之口,胜于防川。,”
释义:堵塞民众的嘴巴,比堵塞犬引:大河还困难。
例⑤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务农》诏:“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释义:国家把老百姓作为根本,老阿姓把穿衣吃饭作为根本。
例⑥明清之际王夫之《读通鉴论》滔:“扶危定倾,以得人心为本务。”
释义:挽救危机,稳定大局,从根本上说,在于获得人心。
例⑦《尚书•五子之歌》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释义: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才能安定。
例⑧《孟子•公孙丑下》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释义:天赐的时机比不上地势有利,地势有利比不上人际间和睦。
例⑨陈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语:“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释义:能发挥众人的力量,就能在天下无敌,能利用众人的智慧,就能在圣人面前无敌。
例⑩《管子•牧民第一》语:“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释义:要使政事有所建树,关键在于做事要顺着老百姓的心意;政事之所以废弛,什么也做不成,关键在于做事违背老百姓的心愿。
例⑾汉代贾谊语:“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释义:自古以来,凡与老百姓为敌的人,或迟或早,都要被老百姓打倒。
例⑿《左传•襄公十年》语:“众怒难犯,专欲难成。”
释义:大众的愤怒难以冒犯,专制的欲望难以得逞。
例⒀《吕氏春秋•顺民》语:“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
释义:丧失民心而能建立功名的人,历史上还不曾有过。
例⒁清代黄宗羲语:“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释义:国家的治与乱,取决于民众是幸福还是痛苦,而不在于最高统治者一家一姓的兴亡。
例⒂《孟子•离娄上》语:“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则天下归之矣。”
释义:得天下有得天下的方法:获得民众的拥护,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6、尊贤重才的道德思想
例①北宋胡瑗《论语说》语:“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释义:使国家得到治理,在于得到人才。
倒②北宋王安石《材篇》语:“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释义:有用的人才,好比国家的栋梁,得到了.闻家就会安定而昌盛,失去了,国家就会灭亡而遭受屈辱。
例③唐代哭兢《贞观政要•崇儒学》语:“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所才,也难政渝。”
释义:执政的要务,只在获得人才;人才使用不当,国家也难以得到治理。
例④《三国志•吴志•钟离牧传》语:“夫成业难,得贤难;非得贤难,用之难;非用之难,任之难。”
释义:完成大业之所以难,在于得到贤才难;不是得到贤才难,而是使用贤才难;不是使用贤才难,而是信任贤才难。
例⑤三国诸葛亮《便宜十六策》语:“夫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众下。故人君选举,必求隐处。”
释义:屋柱用端正的木材能牢固,辅臣用正直的人才为好;端正的木材长在幽辟的山林里,正直的人才就在众人之中。所以君主选用贤才,必须在不大出名的人中寻找。
例⑥《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语:“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释义:用人的长处,不要强求别人的短处;用人精通的东西,不要强求别人笨拙的地方。
例⑦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程器》语:“盖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
释义:人有五种材质,而长短各有不同;既然不是圣人,就很难求其完备。
例⑧《旧唐书•魏征传》语:“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释义: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选择正确的意见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发挥他的智慧,有勇气的人就能发挥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广施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心。
例⑨《汉书•陈汤传》语:“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释义:评定建立大功的人,不计较他的小小过失,举荐很有美德的人,不挑剔他细小的缺点。
例⑩宋代陈亮《论开诚之道》语:“疑则勿用,用则勿疑。”
释义:可疑的人就不要用,任用了就不要怀疑他。
例⑾明代焦蛇《玉堂丛语•器量》语:“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
释义:只要他的才能可以为国家所用,就不要因为个人的私怨而埋没别人的长处。
例⑿《荀子•王制》语:“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
释义:若能分清贤良和不肖小人,英雄豪杰就会到来;若能分清是非,就能治理好国家。
例⒀《论语•学而》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释义:那些花言巧语、善于伪装的人,是极少真有仁德的。
例⒁《荀子•大略》语:“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释义:潢口仁义道德,而尽做坏事的人,是国家的妖孽。
例⒂《国语•楚语下》语:“国家将败,必用奸人。”
释义:国家将要败亡,昏君一定重用奸臣。
7、笃功务实的道德思想
例①《周易•轮》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释义:天体运行,强劲有力,永无休止。品德高尚之人应仿效其行,自我勉励,奋斗不息。
例②明代吕坤《呻吟语•治道》语:“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肢体怠弛,则百兴俱废。”
释义:精神振奋,许多原来荒废了的事情都会兴办起来;懒散懈怠,许多兴办起来的事情都会被荒废掉。
例③宋代朱熹《答巩仲至》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释义:取得很好的成绩以后,仍需继续努力,再提高一步。
例④清代赵翼《瓯北诗钞•五言古一•闲居读书作六首》诗句:“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
释义:不愿自暴自弃,决心力争上游。
例⑤《论语•泰伯》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释义:男子汉不能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未来的任务很重,征途遥远。
例⑥清代郑板桥《题画•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释义:竹子紧紧地咬住青山,毫不放松,这是因它原本就扎根岩石的裂缝当中;它经历自然界的千磨万击,反而更加坚韧不拔,任凭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吹打。
例⑦《国语•晋语四》浯:“华丽不实,耻也。”
释义:只有华丽的外表而内里空虚,是可耻可悲的。
例⑧北宋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语:“欲当大任,须是笃实。”
释义:要想担当重任,必须诚实淳厚。
例⑨明代王守仁《传匀录上》语:“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有工夫夫好名?”
释义:名与实是相对立的,追求实际的心重一分,追求虚名的心则轻一分;全身心地追求实际,就会全无贪图虚名之心;假若追求实际之心如饥似渴,哪里还有闲工夫去图虚名呢?
例⑩清代魏源《魏源集•海国图志叙》语:“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
释义:用实际的工作求得实际的功效,用实际的功效要求实际的工作。
例⑾南宋王应麟“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捐,遂成丈匹。”
释义:积一丝丝成寸,积一寸寸成尺,不停止地积寸积尺,就能成支战匹。
例⑿《礼记》语:“人一能之,己酉之;人十能之,已于之。”
释义:别人一次能做到的,自己做一百次;别人十次能做到的,自己做一千次。
例⒀《论语•微子》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释义:已经过去的不可追回了,但未来还可以赶上。
例⒁唐代白居易《汝座右铭并序》诗句:“千里始足卜,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释义:千里之行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巍峨高山是由一粒粒的沙土堆积而成的。人生的道路也是这样,贵在每天都有新的进步。
例⒂《荀子•劝学》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释义:刻几下就扔掉,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坚持不懈地刻,即使是金石电可以雕刻成功。
8、刚直却邪的道德思想
例①北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语:“在上不骄,在下不谄(chǎn),此进退之中道也。”
释义:登上高位丽不骄傲自满,居于下层而不阿谀奉承,这是做官的和不做官的正道。
例②唐代魏征《群书治要•体论》语:“不面誉以求亲,不愉悦以苟合。”
释义:不要当面吹捧别人以求得对自己的亲近;也不要无原则地随声附和以求得一团和气。
例③明代刘基《诚意伯文集》语:“弱不可陵,愚不可欺,刚不可畏,媚不可随。”
释义:不可欺凌懦弱者,不可欺骗愚昧者,不可畏惧强悍者,不可附合献媚者。
例④隋代《文中子》语:“病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释义:最大的毛病是听不到和听不进批评自己的错误,最大的耻辱是不知羞耻。
例⑤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语:“至诚则金石为开。”
释义:彻底的诚心诚意能感动得金石为之开裂。
例⑥北宋张商英《素书》语:“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
释义:与人交往而无诚意的必定孤立,亲近奸谗疏远忠良的必定灭亡。
例⑦《书•洪范》语:“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释义:公正而不偏袒,不结党营私,治国之道便平坦宽广。
例⑧《荀子•君道》语:“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
释义:公正办事的道路畅通,拉关系走后门的路就堵死了;为公的原则明确,就会使为私的行为止息。
例⑨唐代罗隐语:“天下有道,则正人在上;天下无道,则正人在下。”
释义:政治清明时,公正之人会为国家所用;政治昏暗时,公正之人便被闲置乡野。
例⑩汉代王符《潜夫论•慎微》语:“邪之与正,犹水与火,不同源,不得并盛。,”
释义:邪恶与正直,如同水与火一样,其本源不同,不能同时得势。
例⑾《淮南子•缪称训》语:“正身直行,众邪自息。”
释义:自身端正,行为正直,各种邪恶自然侵袭不了。
例⑿《商君书•垦令》语:“过举不匿,则官无邪人。”
释义:倘若官吏的错误不能隐瞒了,那么做官的也就没有奸邪不正派的人了。
例⒀三国时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君臣》语:“上枉下曲,上乱下逆。”
释义:上面不正直,下面就邪曲;上层混乱,下面就叛逆。
例⒁明代张居正语:“法所当加。虽贵近不宥;事有所枉,虽疏贱必申。”
释义:根据法律应该治罪的,即使是皇亲国戚、尊贵亲近之人,也绝不能宽宥;如有冤案,即使是非亲非故的卑贱小民,也一定要为之申冤昭雪。
例⒂汉代徐干《中论•修本》语:“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
释义:天下太平之时,做好事的人得福,做坏事的人得祸;到乱世之秋,做好事的人不得福,做坏事的人也受不到惩处。
本文转自遂宁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