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道德 >> 古代官德事例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诸葛亮
信息来源: 江苏交通网 发布日期:2013-06-04 访问次数: 字号:[ ]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深为其所动,之后跟随刘备征战南北,奇功屡建。刘备死后,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蜀国国事,事无巨细,每必亲躬。他严格要求子侄辈,不以其位高权重而养尊处优。他亲派侄儿诸葛乔与诸将子弟一起,率兵转运军粮于深山险谷之中。为此,他专门给其兄诸葛谨写信说,诸葛乔“本当还成都”,但“今诸将子弟皆得转运”,“宜同荣辱”。马谡失街亭后,他引咎自责,上疏后主刘禅,“请自贬三等”,从此更兢兢业业、勤勉有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四升。”

  诸葛亮只靠俸禄为生,不以权势谋私利。他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他对后主说:“若臣死之日,不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他死时确实如其所言。

  诸葛亮以神机妙算而闻名。他为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条: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同时,他严格要求子侄等晚辈,不以自己位高权重而特殊对待,不搞特殊化,让子弟在一种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成长,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他们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对于培养他们不依赖他人、独立生存的顽强意志更有好处。

  诸葛亮在位期间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

  诸葛亮任蜀相时,为了广揽俊才,曾在成都南郊筑招贤台。刘备死后,他重用了一批德才俱佳的卓越人才。如蒋碗、李邵、马勋、宗预、杜微、马忠、秦琢、董允等,这些用人之举被时人赞为“德举”。

  在《前出师表》中,他从“亲贤臣,远小人”的原则出发,同后主郑重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其心之公明纯正实所罕见。诸葛亮所重用的文武大员申,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才,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无结党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在当时有这样一句话:“凡是做过好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不认识,诸葛亮知道也一定会奖赏你;凡是做过坏事的,就算你和诸葛亮是亲属,诸葛亮也会惩罚你。”诸葛亮就是这样严明执法,赏罚分明的。

  诸葛亮一生清贫节俭,家里没有存款,妻子连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诸葛亮生前曾给刘后主上过一份奏章,说明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对自己的财产、收人进行了申报。他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留给儿辈作衣食之资,自有余饶。臣在外任,没有别的安排,随身衣食,全靠官府供给,不另外经营产业来增加收人。我死的时候,家里不会有多余的布帛,外面不会有多余的钱财,决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这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官棒。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妻舅叫阴识,家有田七百余顷,比诸葛亮多出45倍。“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当指诸葛亮的家人在黄氏带领下从事种植和蚕桑等农事活动,可保温饱元虞。最值得注意的是“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这显然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人发财致富。

  “内无余帛,外无盈财”这是诸葛亮毕生追求和实践的清正廉洁的理想境界。其实,诸葛亮的合法收人应当是很高的。“受赐八十万斜”,这是俸禄,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斜,这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另外,刘备平益州(成都),赐关羽、张飞、诸葛亮等“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刘禅继位后,“赐丞相亮金铁铖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这是奖励,数额巨大。这些钱财到哪里去了呢?大致有三:一是根本就没有接受;二是接受了以后又上缴了国库;三是奖励军士和其他有功人员。桃李不言,下自成揍。诸葛亮这种廉洁的作风,对子孙是无形的教育,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身为一国之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诸葛亮不仅这么“诫子”、“诫外甥”,而且身体力行,为儿孙做榜样,他对自己严格要求,虽贵为巫相,也绝不搞特殊,坚持“行不言之教”。他一生廉洁奉公,生活俭朴。诸葛亮以他的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诺言。

  建兴五年至十二年,诸葛亮为了消灭北魏的有生力量,实现匡复汉室的宏伟大业,先后五次率兵北伐。军中事务,无论巨细,他都一丝不苟,亲自过间,每天起早摸黑,日理万机,终于因“食少事烦”,积劳成疾而心衰力竭,病倒在五丈原前线大营中。

  病床上的诸葛亮一想到自己没能完成先主遗愿,不禁老泪纵横。后主刘禅在成都听说丞相病重,立刻派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见到李福,嘴角边露出一丝笑意。他吃力地将军国大事、身故后的继承人等,向李福一一作了交代,又把自己死后如何退兵的安排详细嘱托给杨仪。说完这些最令他放心不下的事之后,诸葛亮已几乎喘不过气来了。

  稍息片刻后,他又气若游丝地继续说道:“我死后,一定要把我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务必求简,依山造坟,墓穴只要能容纳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让我穿上平时的便服,千万不要放任何陪葬品……”诸葛亮的声音越说越低,终于归人一片寂静,年仅54岁便英年早逝。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前的最高要求,他以实际行动验证了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诺言,其高风亮节实为可圈可点。李福想到丞相为国家操劳一生,临终要求竟如此简单得像一个普通百姓,不禁又感动又悲痛,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相关新闻
激情燃烧的爱--潘作良2013-06-04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2013-06-04
七个习惯让你提高效率2013-05-31
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学”2013-05-31
灾后心理援助2013-05-31
201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开幕2013-05-21
2013年科技周新闻发布会举行2013-05-14
分享到:
返回顶部】【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热点新闻 更多>> 
最新课程 更多>> 
通知公告 更多>> 
文件搜索 更多>> 
标  题:
文  号:
年  度:  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